新闻资讯
FB体育多元化、场景感、数字化 成都将这样保护利用历史建筑
发布时间:2023-09-25
  |  
阅读量:
字号:
A+ A- A

  FB体育建筑是无声的语言、历史的见证,讲述着城市的发展变迁与逝去的乡愁。记者从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了解到,为了更好地进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,成都市将分类推动建筑活化利用、营造多元化历史文化场景、探索历史建筑数字化管理模式。

  据介绍,今年3月,成都市住建局对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,整合内设机构职能,统筹开展历史文化名城、名镇、名村、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等相关工作。

  截至目前,成都市已累计公布了22批次历史建筑名录,已有392处纳入保护名录,359处完成历史建筑挂牌和352处测绘建档工作。今年,成都市将持续新增认定20处历史建筑,修缮历史建筑10处,确保应保尽保。

  “自2022年起,成都市开展历史建筑标志牌增加二维码工作,对已公布的361处历史建筑建立面向公众的在线展示系统,市民通过手机就可以360度全方位、沉浸式参观建筑,用数字化手段了解历史建筑的基本情况与历史价值FB体育。同时,成都市按照测绘建档三年专项行动和‘一栋一册’要求,采用倾斜摄影、三维点云、全景影像采集等数字化方式,建立了测绘图集350余处,全方位、多角度记录历史建筑核心价值要素和现状保存情况,借助科技力量,构建数字化全周期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体系。”据市住建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负责人介绍,

  与此同时,今年成都市加大了既有建筑、自建房安全管理工作,建立了成都市既有建筑安全监测治理及动态监测服务平台,并将历史建筑作为重点示范类型之一纳入统一管理范畴。目前,成都市已将392处历史建筑基本信息录入系统,形成历史建筑分布图,选取了10栋人员密集且影响公共安全的经营性(公益性)历史保护建筑开展试点动态监测工作,下一步将结合试点情况逐步向全市推广。

  记者从成都市住建局了解到,针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,接下来将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,分类推动历史建筑活化利用。“在城市建设中统筹片区保护与开发利用,统筹街区肌理与建筑单体,综合运用原址原貌保护、功能置换、内容植入等方式,实现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业态、形态、生态、文态‘四态合一’FB体育。”该负责人表示。

  据介绍,成都市根据历史建筑的保护价值实施分类保护,对特殊保护类历史建筑,强调既保护建筑单体又保护历史建筑周边环境,如贺麟故居遵循古法施工修复,实现建筑原址原貌保护,并活化利用为青少年国学教育基地FB体育、蜀绣传承和推广基地;对重点保护类,强调在适度更新改造的基础上,通过功能置换等方式实现活化利用,如杨氏宗祠,通过优化空间供给、配置和利用方式,保留杨氏第十四代传人居住使用,打造为一处家风家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;对一般保护类历史建筑,强调引入市场主体,实施功能再造和文化植入,挖掘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,如锦江区的崇德里曾是一处川西老院,经改造后,成为体验成都慢生活、感受成都地域文化和历史的休闲场所。

  同时以需求为导向,营造多元化历史文化体验场景。成都市按照“一建筑一策略、一街区一主题、一片区一方案”要求,持续推动美学体验和城市文化走进市民生活,引导人气、商气、市井气回归老城区,助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,让拥有历史建筑的老城区焕发新活力。

  在文化传承方面,今年成都市结合天府文化公园重点片区建设,积极打造位于青羊区蜀都大道与东城根街交汇处的祠堂街;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方面,积极推动老厂区成片更新,如位于成华区的八里庄片区的禾创药业仓库、101仓库等7处工业遗产,成功打造红仓•完美文创公园、萌想星球107文创园区。

  “目前,成都市已形成‘政府引导、市场主体、商业化逻辑’的历史建筑保护实施路径,‘策划、规划、建设、运营、治理’的一体化历史建筑保护模式,‘立体化保护、市场化利用、多主体参与’的历史建筑保护成都模式日趋成熟,吸引多个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历史建筑保护。”该负责人说。

  据介绍,青羊区利用社会资本,将精细化学制品厂旧址废弃厂房打造成了集“微空间”与“泛公共空间”于一体的“集火实验室”,吸引设计师、原住民、民间组织等共同参与,打造开放型社会创新平台,为艺术、文化和创新类人群提供交互和展示平台;成华区与四川省歌舞剧院合作,按照“一元租金、资源换服务”模式,将原成都机车车辆厂灯光球场交由企业运营,对灯光球场及附属设施实施提档升级改造,实现了活化利用,成为市民活动中心,为周边居民低偿提供各类服务年均1000余场次(总价值超过700万元,节省运维管理成本100余万元),实现了文化保护传承与社区发展治理双赢。